时间:2021/5/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山东白癜风交流QQ群 http://www.100qf.cn/redian/shangxun/1926.html

年,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抢占先机、迎难而上,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省科协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人社厅、省科技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寻找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评选出30名扎根陕西、无私奉献的杰出科技工作者。

年省科协等单位共同推荐的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入选10位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王兴治、康振生、梁增基、周洲、刘建妮等5名科技工作者入选全国位重点宣传人员名单。

为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热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共同组织开展了年“寻找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经过两轮评选,马亚团等51位优秀科技工作者获评年“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他们都是长期奋战在基层科研一线、事迹突出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年龄最大的70岁,最年轻的32岁,每一位都有着感人的事迹和不凡的成就。

年1月20日上午,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报告会在西安召开。

图并文

薛铂成姣洁周仁杰雷霆

年“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展播(七)

姓名:张海涛

民族:汉

籍贯:甘肃瓜州

出生年月:年4月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作单位:

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工程研究院

主要事迹和贡献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汽车变速器等车辆传动系统相关产品的研发和核心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工作。

重大科研项目方面:1、主持完成了“商用车高性能变速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重型商用车变速器在动力性、可靠性、轻量化、舒适性、自动化控制、适应性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突破了我国变速器总成及核心零部件在设计、制造、测试、应用等全方位的技术难题。2、参与完成“特大功率动力总成”(国家计划,编号AA),“商用车变速器制造过程物联集成应用示范”(国家支撑项目,编号BAF11B03)等4项国家重大项目。3、成果:①经院士专家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陕西省名牌产品奖2项、行业奖8项;②获得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82项;③主持和参与编写“GB/T直齿轮和斜齿轮承载能力计算”等国家、行业、团体标准8项,完善了我国在重型商用车变速器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产品研发方面,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十多项重大平台化产品的研发。①主持设计7DS系列矿用车变速器,是全球首款针对矿用车细分市场设计的专用变速器,市场匹配率达到95%以上。②主持公司全新一代S系列变速器的设计开发。该系列平台是目前全球最新一代机械变速器平台,平台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商用车在国六阶段的标配产品。③参与完成公司全新液力自动变速器FC8A的设计工作,该款变速器是全球首款商用车9速液力自动变速器产品。通过该产品的研发,促使研发团队系统掌握了液力自动变速器各子模块的核心关键技术,打破了国际跨国公司对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先后多次获得“齿轮行业创新技术成果”、“自主创新优秀产品”、“陕西省科技创新奖”、“潍柴科学技术奖”等荣誉奖项。团队建设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培养涉及齿轮技术研究、同步器技术研究、NVH技术研究、操控技术研究等10多个方向的专业化研发团队。项目团队累计申报专利近项,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得陕西省国资委授予的“科技创新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培养省部级人才6名,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48名,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5个。

姓名:陆剑秋

民族:汉

籍贯:陕西西安

出生年月:年9月

毕业院校:

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

工作单位:

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

西安派瑞功率半导体变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事迹和贡献

陆剑秋同志长期从事我国一流水平的大功率电子器件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是电力电子技术行业的带头人;年被国家授予享受政府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历任陕西省电力电子器件工艺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理事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力电子分会理事长。

该同志在电力半导体器件科研、新产品开发以及替代进口的产品试制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对电力半导体工艺技术、测试技术、半导体变流技术以及装置应用技术均有深入研究和突出成就,有深厚的研究开发前卫经验,研发成果转化后取得了数十亿的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中国的±kv、±kv、±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做出显著贡献,使我国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达到世界前列,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制造领域代表世界第一水平。为我国的大功率器件制造行业和产业的进步及陕西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陕西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该同志负责完成:特高压±kv直流输电工程荣获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5英寸超大功率晶闸管先后荣获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特高压大功率光控晶闸管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高电压大功率晶闸管国产化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特大功率晶闸管的研制荣获机械工业部二等奖;电力电子功率模块的封装工艺和集成技术的研究荣获西安市科技一等奖;±kV特高压直流输电关键成套技术装备研制及产业化荣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负责超高压大功率晶闸管获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主持和参与本所整流电源装置的研制,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如: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φmm特大功率晶闸管研究”、“6英寸特大功率晶闸管产业化”等。主持和参与电力电子功率模块的研究获市科学技术奖励,在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在国家电网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被评为重要贡献专家。为了满足国家电网直流输电发展的需求,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的5A/8V、±kV和±kV、A/V为多个工程提供了可靠支持与保证,研究成果技术指标远超国外著名公司ABB与西门子,达到世界领先水平;5A/8V、A/V的研制开发为我国特高压±kV和±kV等世界前沿直流输电工程做出了显著贡献,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嘉奖。连续多年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评为优秀领导干部,主持和领导6英寸晶闸管产业化项目,建成我国第一个超净面积达平方米的特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产业化基地。特大功率6英寸晶闸管已经成功应用于世界第一条向家坝~上海±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我国电力系统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推进派瑞公司上市事宜,并于年5月成功在A股挂牌上市。主要著作和论文有:“特大功率晶闸管研制”、“高精度微机控制扩散炉的研制”、“超大功率测试技术研究”、“旋转无刷励磁组件的研制”等。是“十一五”重大图书工程“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电力电子技术卷》的主编之一。

姓名:赵英仁

民族:汉

籍贯:陕西大荔

出生年月:年6月

毕业院校:西安交通大学

工作单位:

西安医院

主要事迹和贡献

赵英仁同志为西安医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5年,在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诊治及肝衰竭、疑难肝病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第一申请者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及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基金支持8项。自以来,参编四大出版社所有《传染病学》教材,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

赵英仁同志紧密结合我国乙肝流行现状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实践,跟踪学科新进展和先进的诊疗技术以及潜在的治疗策略,开展了“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HBV感染”和“HBV母婴传播机制及阻断措施”研究课题,深入我国聚集性HBV传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推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疗质量的提升。赵英仁同志带领团队针对我国HBV慢性感染消除的瓶颈问题—母婴传播进行近20年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项目等基金资助下,建立规范的慢性HBV感染孕妇阻断、随访策略,并牵头制定中国首部HBV母婴传播防治指南,为我国HBV母婴“零”传播,降低因母婴传播所致家族聚集性感染风险,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家庭和社会负担做出重要成绩。推动西北地区感染病学领域学科建设与发展,获中华医学会“西部贡献奖”等荣誉。作为一名医疗工作系统的“老兵”,赵英仁同志参与了全省所有突发卫生公共的救治工作,年的SARS、年“甲流”…..,所有需要传染病医生的地方,就是赵英仁同志的战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赵英仁同志作为国家卫健委疫情督导组专家、陕西省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西安医院专家组组长,铜川市救治专家组组长,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不分昼夜参与新冠疫情的防控、患者救治工作。作为国家卫建委疫情督导组专家2轮赴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疫情防控工作督查,根据情况指出应提前介入、加强救治可疑重危患者,最终宁夏在全国病死率最低。医院防控救治专家组组长,负责从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到隔离病房的全面工作,及时发现、解决防控中出现的漏洞,医院多个部门保证问题的及时解决,也为全省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参考。在救治我省第一例3机(呼吸机/CRRT机/ECOM)联动的极危重患者中,举全院之力,聚全国之智,成立了由重症患者救治及护理经验丰富的8名医生、51名护士组成的床旁治疗小组,先后组织80余次全院会诊、3次全省大会诊,并连线李兰娟院士和张文宏教授。不计代价、全力以赴救治这例陕西省最危重患者。全国治疗经验的采用、精细化管理及护理至关重要,最终达到彻底清除病毒并成功脱3机,患者在功能锻炼后成功回归家庭生活。为提升我省民众新冠疫情防控意识,赵英仁同志在全省进行了7次防控知识普及和科普教育宣传,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显著的作用。为表彰赵英仁同志在抗击新冠肺炎中的作用,获国务院“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抗疫疫情先锋”等荣誉。

姓名:赵政阳

民族:汉

籍贯:陕西富平

出生年月:年11月

毕业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工作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要事迹和贡献

赵政阳,博士,中共党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省苹果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陕西省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科技特派员,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园艺学会苹果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农业部果树专家指导组成员等职。主要贡献有:

1.不忘初心,无私奉献为民生,把科技“种”到田间地头。围绕苹果产业扶贫,率领团队成员在20多个基地县开展技术培训、科技服务工作,培训基层技术干部、果农,为推动苹果主产区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年,获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年,获全国农业先进个人;年作为陕西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受到国家科技部表彰。2.在陕西省率先建立全国第一个专业性苹果试验站,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年“试验示范站平台多元协同农技推广模式创建”获“-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年负责成立了“杨凌西农瑞雪瑞阳苹果发展联合会”,并在白水、庆城等地成立瑞阳瑞雪苹果发展协会,为农业新成果的快速推广转化提供了新思路。年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3.围绕苹果育种进行系列研究,建立了一套高效杂交育种技术创新体系,为陕西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苹果产业的提质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带领团队先后培育“秦月”、“瑞阳”、“瑞雪”、“瑞香红”、“秦韵”等新品种,实现了苹果杂交育种的新突破。年“瑞阳”“瑞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是陕西省首次通过国审的拥有自主产权的苹果品种。目前,“瑞阳”“瑞雪”已在全国苹果主产区推广面积已达15万余亩。年“瑞香红”新品种通过陕西省审定,并以万成功转让其苗木生产经营权,刷新了全国苹果新品种转化价格记录。4.围绕陕西苹果绿色、高质量发展,开展大量创新性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为陕西苹果产业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带领团队先后制定了《矮砧苹果采摘技术规程》、《矮砧苹果果园苗木栽培技术规程》、《矮砧苹果贮运技术规程》等6项陕西省地方标准。“苹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与“无公害苹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分别获年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和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围绕苹果产业发展,积极为政府献言献策,做好咨询服务。参与了《国家苹果优势区域规划》的制定起草工作,曾为陕西省委和延安市委就苹果产业发展做专题报告。担任陕西、甘肃、山西等多个苹果主产区的技术顾问。

姓名:赵德怀

民族:汉

籍贯:陕西岐山

出生年月:年5月

毕业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工作单位: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主要事迹和贡献

1、主持"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主持建立全国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并主持拍摄"大熊猫野外繁殖探秘"科教片,获首届梁希科普奖。主持全国首次大熊猫野外放归活动。3、主持建立全国第一个森林体验基地-牛背梁北沟森林体验基地,该项工作得到中、省领导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六省(区)推广,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并获梁希科普奖。4、主持佛坪、牛背梁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与世界自然遗产等同),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填补了我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5、主持"与大秦岭一起向上"项目,获梁希科普奖。6、主持"野生动物资源定位监测标准化方法研究"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7、主持"佛坪自然保护区社会林业情况调查"项目,获国家林业局一等奖奖励。8、主持"凤县平木乡农业经济发展十年规划"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获陕西省农业推广二等奖。9、参与"佛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动态及保护对策研究"、"秦岭大熊猫野外产仔育幼洞穴分布及生态学特征研究"、"陕南栎类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和未来预测"等项目,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0、主编《陕西省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等专著7部,发表科技论文28篇,产生巨大的社会及生态效益,为我省林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11、主持、参与多个林业项目的评审、鉴定、验收工作;指导部分行业标准的制定、修编等工作,为我省林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12、指导佛坪、牛背梁多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13、年被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核准为正高职高级工程师二级岗位。14、年被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多个各类保护区仅有2人当选)。15、年被中国林业建设协会评为全国林业工程建设领域资深专家、调查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6、年1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7、年获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年获"陕西省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称号。18、年获中国科协九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厅科技委常委、陕西省野生动植物协会会长、陕西省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19、陕西省正高级工程师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林业工程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执行评委。这些身份彰显出业内人士对该同志的认可,也是对其做出突出贡献的肯定。

姓名:郝哲

民族:汉

籍贯:陕西绥德

出生年月:年9月

毕业院校:宁夏大学

工作单位:

榆林市农垦农业技术服务站

主要事迹和贡献

郝哲同志参加工作28年来,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科技扶贫服务工作。围绕设施农业产业需求,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20多项,结合工作实际,申请国家专利18件(授权8件),制订地方标准23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科技成果奖10多项,荣获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30余项。

一、突破设施蔬菜技术瓶颈,实现产业提质增效针对设施蔬菜逆境栽培技术瓶颈,优化设计了陕北特殊自然条件下的新型日光温室结构及其建造工艺,冬季室内外温差达到35℃以上;创建了设施蔬菜3大类基本茬口类型和11种周年高效种植模式;构建了-25℃条件下节能日光温室蔬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创新并集成应用了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新技术30多项。累计示范推广41.63万亩,新增经济效益.81万元。二、开辟设施鲜枣栽培先河,推动枣业转型升级结合红枣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创建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防雨棚3种鲜食枣设施高效栽培模式,突破了根际土壤复配改良、降温破眠与安全升温等鲜食枣设施栽培10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日光温室鲜食枣提早上市90余天、塑料大棚鲜食枣提早上市30~70天,累计在同纬度荒漠化地区示范推广5亩,新增产值1.36亿元,新增利润8多万元。三、攻克珍稀菌类技术难题,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国家大健康产业需求和优势产业培育,创新应用基因交配型检测筛选技术,选育出性状稳定的羊肚菌和桑黄优质菌株5个,通过设施仿野生培育,攻克了羊肚菌和桑黄人工栽培不出菇或出菇少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羊肚菌亩产~公斤,三年生桑黄亩产~公斤的目标,推动了羊肚菌和桑黄的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开发。四、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提高农民操作技能主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推广新品种,传授新技术。根据农民需要,举办“点菜式”培训讲座,推行“农民点菜、专家下厨、跟踪服务”的农技服务新模式。同时在生产关键技术环节,坚持深入田间地头零距离、面对面指导。累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近期,受训群众达2万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万余份,科普图书0余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种植专业能手,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郝哲同志勤勉敬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砥砺创新,逐步成长为一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和风采,用奉献履行了全心全意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及服务对象的高度赞誉。

姓名:黄毅

民族:汉

籍贯:陕西商洛

出生年月:年4月

毕业院校:宁夏医科大学

工作单位:

医院超声科

主要事迹和贡献

黄毅同志作为院党委委员,思想上始终坚持做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且在卫生扶贫攻坚、抗击新冠疫情中成绩突出;为其他党员干部及普通群众弘扬和宣传了党的各项章程、重要思想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收效显著。黄毅,医院超声科主任,医院党委委员,副主任医师。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超声介入专业委员会胸部介入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陕西超声分会小器官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等审稿专家,全国肺部超声AI多中心研究西安分中心负责人。主要从事胸部超声介入诊治方面的工作,研究获得了超声介入方向国家发明专利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及国家核心期刊论文14篇,最高单篇SCI影响因子18.。获省、市财政支持科研基金项目3项,参与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超声应用专家共识(战时应急稿)》等多个专家共识编写,获年度西安市青年科技创新能手称号,获得第3届西安市道德模范爱岗敬业类提名奖。由于在脱贫攻坚战中在全国贫困县西安蓝田县卫生扶贫下乡,任劳任怨,成绩突出获年西安市卫生健康优秀志愿者称号。

年庚子鼠年,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医院作为陕西省唯一呼医院,毫无疑问成为省、市新型冠状医院,超声科作医院特色科室,第一时间根据指挥部命令,在应急病区设立隔离超声检查室,科主任黄毅发起全科医护人员抗疫动员,连夜确立了以党员为先锋的抗疫突击队,科主任身先士卒,超声科一线党小组不打折扣的落实院党委要求党员应在此次疫情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指示,迎难而上。1月29日,应急病区开始收治新冠患者,黄毅主任根据预案首先前往发热门诊和应急病区为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检查,并熟悉情况总结经验。由于防护服当时紧缺,为节约我们只能将患者预约到一天进行检查,早上8点进入,一做就是10个小时,因为只有一套防护服不能更换,因此进入病区之前不能吃饭,不能喝水,肚子由饿变成不饿,汗水湿透衣服再变成水珠,顺着防护服滴滴下落。2月23日,全国抗击疫情的战斗进入胶着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中国科技部于3月2日下发疫情防控先进技术成果和创新产品征集与推广应用通知,作为陕医院,我院超声科在肺部超声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针对此次冠状病毒肺炎肺部超声应用,黄毅带领超声团队勇担历史使命,在国内率先总结及分享我院在此次抗击冠肺疫情中的肺部超声临床应用经验。2月26日我超声科研究团队在黄毅主任的带领下废寝忘食72小时不眠不休,分析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超声图像特点及防护经验,检查方法等第一手资料撰写成多篇论文,受主办方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委托,黄毅主任分享了检查COVID-19患者的工作经验,在《NCP床旁超声及远程超声战时应急会议》授课,此次会议与来自武汉、北京、上海、杭州、西安、三亚、美国托马斯杰克逊影像所等七地共计17位专家在线共同研讨超声对抗NCP,访问瞬时人数达到15万人,访问人次高达40多万人次,黄毅主任在会议中分享了《非重症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周病变超声影像学表现及临床价值初步探讨》,受到国内超声影像学领域重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