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追求至德走向至善

--在安徽省小学语文第四教研片暨安徽省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研讨活动上的总结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座的、尊敬的、可爱的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刚才,我们观摩了至德小学大课间活动,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怎样一种感受。我的内心涌出三个词,第一个是震动,第二个是震撼,第三个是振奋。振奋之余,我在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身体与内心的健康、和谐与完善;教育就是“野蛮其身体,文化其精神”。与身体的完善相比较,内心的完善更加隐性,更加复杂,也更加艰难。这就是我们聚集在一起研究文化的熏染,研磨优质的课堂的意义所在。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两天,在这里,我们为了学生内心的完善,为了构建一个理想的文化课堂都做了些什么?还应做些什么呢?下面,请允许我代表组委会,利用这样一个时间,对本次活动作一个总结。

一、回首: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老师们,东至县的前身是东流县和至德县。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原至德县辖区。这两天,我们置身在至德小学,徜徉在至德园,涉足的是至德之地,呼吸的是至德之气,饮用的是至德之水,欣赏的是至德之景,聆听的是至德之音。“至德”成了我们眼前最鲜明的符号,成了我们耳畔最绝美的声音。更妙的是,参加本次活动的各位代表都是能人、高人、有德之人。天地人在“至德”的山水间走向了融合,实现了统一。我们心向古今圣贤,情系生命发展,意在传统文化,力推校园国学,这看似天真,看似无用,看似徒劳的努力,在至德之地就这样真实地发生,生动地演绎了。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高尚的灵魂必然会有高尚的灵魂相伴,纯粹的生命必然有纯粹的生命比邻。当我们相遇并携手的那一刻,天地也为之动容。昨天还是细雨绵绵,今天已是晴空万里。正是:德泽天下,天下无虞。厚德方可载物,至德方可共生。那何为至德,如何至德呢?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孔德即大德,即至德。由此可见,道是德之源,德是道之形,追求至德就必须以道为遵,顺道而行。经过两个半天一个晚上的活动,我们发现了哪些大道呢?让我们来梳理一下。

在梳理之前,我们有必要向承担这次研讨课教学的专家和老师致敬!上一堂好课难,上一堂好的语文课更难,上一堂好的国学课难上难。但是,他们几位执教者迎难而上,不惧失败,其心中自是存着一份火热的传统文化传承的情怀。这样的课,模式没有成熟的可资借鉴,内容存在时代的隔膜,存在语言形式的障碍,学生可能满载而归,也极可能一无所获;教师可能点石成金,也极可能谬以千里。这样的课是不“安全”的,是充满挑战的。但正因如此,它也有着无限可能,有着无限风光。国学教学的秘妙不可能在书斋的冥想中获得,不可能在论坛的清谈里获得,它必须在这样的教学展示中,在真实课例的研讨中才有可能获得。这样的课例,其价值就在于,他们将国学教学概念变成国学教学实践,将雾里看花变成拨云见日,将风花雪月变成寻常生活。一句话,他们让国学教学落地了。这些课有很多富有成效的手段和策略,也有一些教学的瑕疵,存在一些教学的问题,但我认为,这些瑕疵和问题本身也是极有价值的。正是他们的先行先试才让我们发现了这些问题,正是这些瑕疵和不足才让我们知道有的路不是最佳的路,有的法不是最好的法。人类文明或是科技发展不正是在对一条条不完美,甚至不正确的路径否定的同时,筛选出了正确的道路,从而快速前行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文化传承的勇士,他们是值得尊重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1.传承之道:

(1)读诵是保底目标,感悟是提升目标。感悟,尤其是深度感悟,过度感悟和个性化感悟是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能承受之重。我认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时要注意点到即可,不可强求,若有所悟,不求甚解。这样,可能更会激发起学生对国学的浓厚乐趣。如果通过一堂课,一个活动,甚至体系化的国学教育,学生却不能将那些经典的文字记诵在头脑中,那是我们的失误。或者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感悟之不及,日后还可以补救,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没有充分地记诵,那是日后所无法挽回的。

(2)不要用任务压迫兴趣,用考试扼杀兴味。小学国学教学内容无法穷尽,也没有必要穷尽。当我们凭着一腔热情将国学经典毫无节制地引入课堂时,我们可能正在以爱的名义让生命疲惫不堪,让学习索然无味。当我们将国学内容当作考试的利器,对学生分个三五九等时,孩子们正在这样的分化中远离国学。如何适度地选择内容,如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在任务驱动和考试评价之外寻找到一条路径,鼓舞学生在文化的时空前行,引领学生在传统的经典中沉醉,对于每个教育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2.教学之道:

(1)化繁为简。我以为,国学教学的课堂环节不宜太多,语言不宜太繁。“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一课一得,一课两得,但不可追求一课无限地得。教之有度,则得之可成。环节要简,方法要简,过程要简,指导要简,资源要简,评价要简。简,才有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读,有更多的空间沉思。关键问题的解决,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有了可能。一点感悟,几段文字铭刻在学生脑海当中,做到一课一刻,长此以往,功莫大矣!我们做教学设计先是做加法,让更多的方法,资源都进来,但上课之前要做一个痛苦的减法。就像佘承智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把好朋友的名字一个个画掉一样,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最有价值的环节、方法与策略。减法做过之后,保留下来的环节,方法,过程要做深,做透,做立体,做丰富,做出无穷的滋味,做出绝妙的风景。

(2)化难为易。化难为易就要聚焦难点:难认的字,难解的词,难读的句子。难点不宜多,要筛选,优选,精选。化难为易还要创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如文白对读。国学课教学不必字字对应,只需大体理解。要用经典丰富的内涵和精致的形式感染学生,濡染生命。化难为易还要循序渐进:一读,读准,读顺;二读,读懂,读出画面;三读读出思考,读出自己。要以读为主线,将理解、感悟、积累、运用有机整合,螺旋式推进。《论语》(问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予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自读,教学中支架清晰,点拨有力,书声朗朗,有情有趣。国学教学要在难点处发力,不能平均用力,极尽灌输与讲授之能,让课堂填满教师的话语,而缺少学生静思默想的空间。文化渗透,文化传承要走心呀,走心的国学必须要沉静。国学的课堂要多一些沉静,多一些沉潜,多一些自省,多一些漫步。《论语》(论信)一课的教学中,程嗣武老师不急不躁,徐疾有致,带领学生慢慢读,细细品。这样的课最易于入脑入心。

(3)化知为行。评判教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参照,就是我们所学的知,所得的文,在今后的生活中,在学生的践行中能应用多少,应用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样,我们就会删减掉可有可无的环节,看似精妙的方法和美轮美奂的资源。这样,我们就会在教学中,在传达知的同时,努力勾连学生的生活,在研读经典的同时,不断地引入现代元素和人间万象。在《论语》(问孝)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非常欣赏。实际上,这就是让学生从知到行的过渡、引申和暗示。“当我们看到父母身体不适,疼痛难忍时,就会想起哪个句子?当我们看到子女对父母恶语伤害,不孝敬时,你又会想起怎样的语段呢?”这样,就让孩子和文化,和生活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我们要教的就是活的国学,接地气的国学,能应用的国学,有生命力的国学。

(4)化大为小。我们要站在儿童的立场,紧密结合儿童所特有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评价。我们始终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是儿童,活动设计要儿童化。《论语》(处世劝勉)中,老师引用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测试活动,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不仅读懂了文字,而且也产生了内心的激荡。这个活动,孩子们参与率很高,这个设计是成功的。在《对课启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和孩子们没有痕迹地,自然而然地互动,而互动的内容又和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老师说“鸟”,学生说“虫”,老师说“鸟飞”,学生说“虫爬”,老师说“飞鸟”,学生说“爬虫”。这是多么美妙,多么自然,多么水到渠成的境界。老师在课堂上还引入一个生动的故事,在故事演进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何为对子?去体会高层次的,有品位的,精彩的对联的特质。从“螃蟹浑身甲胄”到“蜘蛛满腹经纶”,我相信,经过这样一个体验活动,学生会爱上语文,爱上国学,爱上我们的国学课堂。这样一个过程也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当我们让孩子们不知道教育的目的时,教育的效果最好。当我们把目标、方法、任务都标识在黑板上,呈现在屏幕上的时候,可能正是学生感觉国学艰涩,面目可憎的时候。

(5)化平为奇。在《诗经?魏风?陟岵》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配乐,深情诵读,那一刻,我感觉跨越千年的古韵萦绕在会场上空,情意绵绵的语流浸润在生命内部。《千字文》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字正腔圆地吟诵,学生欲罢不能,跃跃欲试地姿态,让我们感觉到诵读让平静的文字鲜活了,让学习的时空温暖了,让平面的经典立体了。化平为奇需要我们对国学课堂有更清醒的认识。它与德育课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它与语文课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它与综合性学习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国学课既自成体系,又与相关学科有所交集。可以定位为:以德育为魂,以语文为体,以综合性学习为用。既如此,我们就应该创设文本的情境,就应该渗透珍贵的思想,美好的人格,文化的元素,就应该把与生活贴近的活动引入进来。不仅在课堂,亦在课外,在家庭,亦在社会。在《对课启蒙》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位学生由衷地说:真有意思!所以,我们要努力让国学课有意义,更要有意思。但这个“有意思”是有内涵的“有意思”。我们要警醒的是:现代方式的演绎不能碎片化、娱乐化、低俗化,不能恶搞,不能曲解,不能戏说。要字字有据,句句有根。

3.办学之道:

(1)以德立人。古人说:“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核心价值,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至德小学长年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学生崇德向善,守正创新。在精彩纷呈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德行合一,自主发展,乐知善学,学做真人。可以想见,从这个学校走出来的孩子将来必是有文化,有气节,有操守,有担当,有情怀,有定力,有理想的中国人。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先生说: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可见,德是列在首位的。

(2)以文化人。

文化活动是认知,是体验,更是灵魂的启悟,情感的丰富。在昨天的学生展演中,学生朗声诵读《少年中国说》时,浩然正气激荡着在场的每个人的心胸。在今天的课堂上,当看到孔子的三千弟子高声诵读《论语》,活字方阵波澜起伏时,您是不是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无比自豪,作为一名文化传承者的崇高使命。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仪式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仪式就没有传统。当佘承智老师带领学生一拜拜孔子,二拜拜老师,三拜拜来宾,四拜拜同学时,我们还用喋喋不休地讲述尊师之道吗?在这样的情境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获得了精神的提升。一个孩子说:“我觉得很庄重。”另一个孩子说:“我感觉很严肃。”此时,我们的教育就已经达到目的了。这就是不言之教。可以说,这样的教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着一语义理自得。

在文化的仪式中,在文本的情境中,我们的教育成效就能获得倍速的发展。此刻,我想起了当下非常著名的一位美国的草根老师。他叫雷夫。他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那就是每学期选择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戏剧,给每个学生一个角色或任务。每天都会有一段时间进行台词的熟悉和剧情的排练。一学期结束,举行一个盛大的、正式的表演。这样做下来,经典就慢慢地浸润到生命的内部,化为他的血液,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要知道,他带的学生都居住在美国的贫民区,这里充斥着凶杀、暴力、色情、吸毒。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孩子们竟都成才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儿童内心深处,在没有受到邪恶影响之前,雷夫为他们种植下了美丽的东西,有力量的文化。我们能不能也这样做呢?能不能每学期带领孩子们深入阅读一部经典或是一些国学内容,每天温习,常常排练,在学期结束时,做一次正式的诵读展示呢?这样,经典就会刻在孩子们的脑海深处了。

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以为,这样的成功是必然的!

其一,是因为顺应天时。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顺则事半功倍,四两拨千金;逆则事倍功半,寸步都难行。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要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见》。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可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是大势所趋。此次活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展开研讨和学术交流,就是站到了文化传承的风口上,其产生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也自然是不同寻常的。

其二,是因为占据地利。东至县素有“尧舜之乡”的美誉。舜躬耕于东至县历山,尧闻其贤,不远千里来访,并成就了中国第一次非血缘关系的帝位禅让。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曾“日驻彭泽,夜宿东流”。在东流县,他种菊赋诗,成为千古佳话。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浸染着重德之风,一草一木都散发着贤达之气。在这样一个所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交流活动,怎会不圆满成功呢?

其三,是因为拥有人和。本次活动有省内知名特级教师、省教坛新星、市学科带头人亲自授课,有“徽派名师”、教学专家、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作专业引领。他们有的不远千里,舟车劳顿,有的身兼数职,拨冗参会。没有一分钱报酬,有的只是研磨课堂的艰辛,是风雨兼程的疲乏,但他们昂扬的姿态和微笑的脸庞告诉我,他们义无反顾,他们斗志正酣。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与担当,源于他们对于理想教育的渴望与追求,源于他们对于每一个稚子生命完满与幸福的期许和成全。这样的文化有情人,教育有心人在一起,何事不成?在这个有情人,有心人的队伍中,还有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是获得教育部中央电教馆中华传统文化高级教师资格的专家和老师。他们有的是名校长,有的是特级教师,有的是骨干教师。听闻这样的活动,他们放下所有公务,所有家事,奔赴到这里。让人感动,令人欣喜!说到人和,我们特别不能忘记为此次活动提供支持的单位和个人:池州市教育局、东至县教育局和至德小学,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宿松的教研员和老师,还有合肥语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华传统文化合肥传承中心。传承中心也为国学的推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不仅组织了传统文化教师资格的认证,同时开展了国学公益讲学活动。在此,也呼吁,老师们都能够参与到公益的国学活动当中来。只要用心,每一堂课都是公益,每一次活动都是功德无量的推进。

二、思考: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在文化的传承中,如果没有反思相伴,我们就会误入歧途。我们要思考哪些问题呢?

1.是何?

传统文化不是句读之学,而是天地恒常之理;不是雕虫之技,而是安邦定国之法;不是营私之具,而是普济苍生之心;不是升官之凭,而是安身立命之本;不是发财之术,而是为人处世之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就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当某些国家还用冷战的思维将军备竞赛,军事联盟搞得甚嚣尘上时,我们国家提出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展示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胸怀,呈现的是“大国者下流也”“大者宜为下”的姿态。对大国不卑不亢,对小国以礼相待。正因如此,才可以远者悦服而近者来,正因如此,“一带一路”才可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亚投行才可以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金砖国家会晤,G20峰会,博鳌论坛才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华彩绽放。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人间正道,天地大法。它是我国的先人馈赠给我们的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生存智慧。我们不能将之丢弃在时光流里,埋没在故纸堆里,沉寂在象牙塔里。若真是这样,那我们就真的成了不肖子孙,千古罪人。

2.为何?

为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不是宗教或是西方的什么价值理念?在政治、经济、社会高度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西方的文化必然地进入到东方,进入到中国,也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去迎接,去借鉴,去吸纳。但,那不是我们的根。西方的文化大餐再精美,也不能做主食。否则,不仅会“消化不良”,还会“四肢无力”,“精神错乱”,“内分泌失调”。中国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盛宴和文化宝藏。它们就是历经几千年风雨洗礼而沉淀、凝练、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中,我们才能找到灵魂的故乡,才能获得精神的救赎,才能产生思想的共鸣,才能获得前进的力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铸一方魂。没有了祖先创造的中华文化的陪伴,我们就会魂不守舍,成为精神的浪子,我们就会心浮气躁,变得面目可憎,我们就会丧失底线,跻身邪恶的队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无论走多远,都要记住回家的路。那条路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生命印记,是我们找到先人智慧、思想与嘱托的唯一路径。如此,我们就不会担心成千上万的留学生在异国的土地上数典望祖,说着与中国人的身份相悖离的话;就不会担心在世界文化大交融,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会走入一条没有底线,没有操守,没有趣味,没有温度,没有光明的境地;就不会担心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教养的常态稀缺。那时,我们就不会把鲁莽当作勇敢,把杜撰当作学识,把冷漠当作深沉,把可笑当作幽默,把投机取巧当作聪明,把口无遮拦当作率真。文化改变的将是一个人,一群人,乃至一个民族。它优化的是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学校有知识没文化,是这个学校的悲哀;一个民族有知识没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的悲哀。我们之所以如此努力,奋力向前,就是让这样的悲哀不再发生。

还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提出推进传统文化?为什么在小学一年级就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在“传统文化”前面要加上“优秀”二字?等等一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3.如何?

讲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最终还要落实在如何做上。由此就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传统文化的课程应该是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教学的基本规律、原则和策略是怎样的?传统文化教学的评价应该是怎样的?怎样选择与各年段学生相契合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资源?

此次活动不仅是展示研究的成果,不仅是欣赏名家的风采,不仅是寻找一个又一个答案,更是由此展开我们对于文化内涵的思考,文化传承的思考,文化在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活动中渗透路径、方法、策略的思考。这些思考应该与我们的教育探索与实践同行。我们只有带着这样的理性与姿态,才能不断地获得破解问题的方略,登堂入室的佳境。

三、行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倡导课堂拼搏,鼓励研磨新模式、新策略。当前国学教学最紧迫的就是课堂教学研磨,最稀缺的就是具体的教学案例。各级教研部门要开展国学课堂教学的研讨与展示活动,特别是这样跨地区的教学活动,搜集、整理、筛选、共享优质教学课例。从课例中提取教学策略,发现教学规律,建立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切实的引导。但需要警醒的是,我们需要模式,但不可模式化。在“一师一优课”评选、微课评选等活动中,大量地出现了吟诵教学的环节。这是有问题的。吟诵教学应适度使用,有机渗透。不能凡课必吟诵,凡诵必吟唱。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要走入模式化的怪圈。

2.研发与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国学教学必须课程化,要有独立的课程,要入课表,要有课时,要配备专兼职教师,要设定课程目标,形成课程体系,开展课程评价。现有国学课程,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需要以审慎的态度面对,以专业的眼光选择。要建立课程研制专家审核制度,使选用的课程是正确的,有价值的,是适合各年段学生学习的。从统编课程看校本课程,未来的校本化国学课程,课外阅读课程,也必将进入审查的视野。我们必须带着敬畏之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研发课程。校本课程的研发要做到课内外一体化,将经典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好与统编语文和思想品德教材的衔接,要做好与徽文化的渗透与学习的结合,要做好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结合,要做好与学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的结合。

3.“选对人”,强化师资培训。“选对人”很重要,只有“对”的人,才能做好“对”的事。“对”的人就是发自内心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就是为国学夜不能寐,为国学欣然忘食,为国学乐此不疲的人。“对”的人就是善于诵读的人。教师诵读水平是影响学生诵读水平,乃至国学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一个不爱诵读,不善诵读的老师肯定教不好国学课;一个爱诵读,且善诵读的老师极有可能教好国学课。要让这样“对”的人成为国学教学的中坚力量,并通过专业的培训让他们迅速成长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和骨干。

我们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一线普通老师,抑或是教学研究者,每个人都要努力成为这样“对”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进已经势在必行,但在推进中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破解,一系列的空白需要填充,一系列的案例需要汇聚,一系列的骨干需要推出。如果说昨天我们还在为怀才不遇而愤愤不平,那么今天正是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绝好时机。如何在众多教师当中脱颖而出,建功立业,不能坐等伯乐,而要“点亮”自己,让自己足够强大,足够丰富,足够美丽。如果这种强大是文化的强大,丰富是文化的丰富,美丽是文化的美丽的话,那成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需要每天都过点有国学的生活,哪怕是研读一段《论语》,哪怕是背诵一章《老子》,哪怕是写下几句国学传承的心得。我们每天都要三省乎吾身,追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的国学有进步吗?我今天为国学做了什么?我明天还将为国学做什么?那样,我们就会日有所进,最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中成为众人仰慕的翘楚,成为闪亮的新星。

4.开发教学资源,借助信息化手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守旧,我们必须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元素,现代的平台和方式推进传统文化。要利用各种渠道让优质的,有现代生命力的国学教学资源进入我们的课堂。要利用网络优势,汇聚和发掘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

5.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评价的研究。既要有保底的目标,亦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有刚性的要求,亦要有柔性的激励,柔性的实施,柔性的浸润。这一切,需要我们有一个理性的、专业的、适切的和科学的评价标准。能否设立选读与必读内容,以尊重差异?能否组织国学水平的考级,以促进学生持续生长?能否研制国学课教学的课堂观察操作手册,以保证问题诊断的针对性,教学优化的持续性?能否给予国学课专业教师以更多的倾斜、扶持和奖励,使国学课教师有更多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老师们,我们在至德之地,行至德之事,育至德之人,不是为了扬名立万,不是为了腰缠万贯,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只是为了让每一个生命走向至善,让我们的民族走向至善。何以至善呢?《大学》开篇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要定,要静,要安,要虑,最终才能有得。老师们,让我们在文化的天光云影中,且行且思,且歌且舞,一路行吟,一路芬芳,追求至德,走向至善!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创一个安徽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异彩纷呈的新天地!谢谢大家!

(语音未完,待续)

福雷作于东至县至德小学

年9月30日星期六

吴福雷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