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王朝从努尔哈赤称汗到溥仪逊位,历十二帝十三朝,享国运长达年,近年的光景。自嬴政公元前年开一代帝王之先河,称始皇帝,中国的封建王朝“断断续续”地走过了年的漫长时间。
这段历史中,人们积极响应了陈胜的一句号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华大地上,演绎了多少朝代的更迭。清王朝占据了中国封建王朝的近七分之一,而且是以一个少数民族统治者自居,不能不让人感叹!
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不新鲜,比如两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不过他们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型的,由于玉帝一时心软,下凡的签证发的多了一点,让他们下来走走秀而已,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中抽点空闲让他们耍一耍,给他们过一把皇帝瘾。
那个时候的人们最感慨的一句话是:皇帝轮流做,今年到你家,明年去我家,你方唱罢我登场。
皇帝在那个时代遍地开花!其后的蒙古人以秋风扫落叶的姿态横扫“七大帮、八大派”,杀人跟切菜似的,兵锋所向,咄咄逼人。三次西征,两次东征,蒙古人像是突然从地下冒出来的。和真主教徒见了一面,和天主教徒见了一面,和东正教徒见了一面,又和小日本打了两声招呼。
一袋袋的耳朵显现了这个民族的血性,就像草原上的苍狼——嗜血,狼的习性让蒙古人发扬到了极致。可再凶猛的狼到了江南的风花雪月,也会慢慢地消磨掉血性,取而代之的是“声色犬马”,渐渐地丢失了自我。
蒙古人自忽必烈入主中原至元顺帝被逐返北,期间只有97年,国运还不到百年的时间。其后明成祖朱棣五出长城,横扫大漠,成吉思汗的子孙发展到这一代,身上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异,一代不如一代。
相比之下,清王朝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成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因为他摒除了蒙古人森严的民族等级制度,又吸收强化了汉人的儒家思想,以科举制度套住了天下文人。
清王朝给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说不清道不明,让人又爱又恨。“辉煌”的让人向往,又屈辱的让人心疼。在乾隆盛世的顶峰,清王朝的人口占据世界三分之一,GDP(狗的屁)亦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一,国土面积达1多万平方公里,比之现在的欧洲还大多万平方公里。
可以说,当时的清王朝国富民强,可虽是这样也遏制不了其衰退的命运。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国门,其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大片的土地和大量的钱财拱手让人。钱没了可以再挣,土地没了你怎么挣?说来说去,其实只有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国弱被人欺,而且人家打了你,你还要笑脸相迎。以前读过一首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杀死了我们,还要用刺刀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奴隶。
以史为鉴,可以兴国,百年的屈辱史已让国人尝尽了悲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到现在还深深地刺痛着我们,世代警记!不忘历史。
下面进入正题,在努尔哈赤出场之前,我们先用演员化妆的简短时间来简单地了解一下女真民族的前世今生,不然人家问你,打哪里来?你说从该来的地方来,人家再问你到哪里去?你说往该去的地方去,如果是我,肯定在地上摸砖头了。
说起女真人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那时就以“肃慎来贡”作为王朝威名远播、享誉四海的重要证据,往后历代王朝多以此作为自己泽被四海的功绩。这样就出了一个问题,因为统治者为了显摆,常常将不相干的或不知名的名族来贡说成是肃慎的,好大喜功地往自己脸上贴金。
公元2至4世纪时,即从汉代至两晋时,肃慎改名换姓地称之为挹娄。公元5世纪时,即北朝时,称之为勿吉。公元6至7世纪时,即隋唐时期,称之为靺鞨。公元8至9世纪时,即唐五代十国时期,称之为渤海。公元10世纪后,即宋元明时期,称之为女真。
到明朝时,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辽东地区的管理,先后在东北设了辽东都司25卫和奴儿干都司卫。按照区域划分,把女真人分成三个大的部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野人女真,顾名思义,中国人最喜欢给文化够落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族群以嘲讽,这样才能凸显自己的高贵和与众不同。 在汉家文化的熏陶下,初次见到野蛮部落地区的人,就像现在的地球人见到了外星人一样,难免会有点惊讶,脱口而出:咦,这是什么东东?于是“咦”变成了“夷”,遂有了华夷之分。
野人女真住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中下游地区,以打猎捕鱼为生,不吃五谷杂粮,以兽皮为衣,住草屋,活脱脱的还没步入奴隶社会的生活水准。当然这个还不是他们赢得野人称号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他们离中原太远,朝贡不积极,于是野人这一称呼就戴他们头上了。
海西女真,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扶余县至黑龙江阿城县一带,多是金国完颜部后代,后逐渐形成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四部,又叫扈伦四部。
建州女真,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多是渤海国后人,有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
此时辽东的基本情况是,建州三卫,海西四部,并且彼此之间都已形成稳固的联盟关系,除此以外的就是偏好散居流浪的野人部。 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由于离中原比较近,生产力发展自然比较快,他们的农耕技术已普遍提高,已经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经济逐步进入转型阶段,由单纯的采集狩猎型经济向农耕社会过渡,成功摘掉了原始社会的帽子,顺利步入奴隶制发展阶段。
女真各部的部长称为贝勒、贝子,他们拥有大批的奴隶,奴隶不叫哇塞,就阿哈,奴隶主叫额真。后来努尔哈赤创建八旗,从各个小队长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这只军队的性质,军事奴隶制。
好了,努尔哈赤在后台已经等的不耐烦了,已经跃跃欲试了,再不上场,肾就憋坏了。 嘉靖三十八年(),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左卫赫图阿拉的一个女真贵族之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那时的贵族,其实就是奴隶主。但谁能想到这个男婴就是日后为复仇以13副铠甲起兵,前后征战35年统一了关外女真,建立了足以和大明王朝分庭抗礼的大金王朝。不禁要感慨一下:强人强到这种程度,不简单。 从父母给小孩起名,就多少看出点那个地方人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文化而言,当时的辽东就相当于明朝偏远地区的农村,而且还是大山里的。比如努尔哈赤在满语里就是野猪皮的意思,这也是嗜好的缘故,因为他们崇尚野蛮。但更多的是反应了当时女真部落的落后,这也是每个民族都会经历的一段成长的烦恼!
2 努尔哈赤虽然出生在贵族之家,但他的童年却并不快乐。他的生母是建州右卫首领王杲的女儿,作为长子的努尔哈赤备受父母的宠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天爷和他开了一个十分不好笑的玩笑,生母突然去世,这一变故从根本上改变了努尔哈赤的生活。
父亲塔克世采取强强联合的战略又纳了一房,娶了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王台的女儿纳喇氏,就这样努尔哈赤有了继母。
和安徒生童话里讲的一样,自继母主持家务以后,努尔哈赤和弟弟舒尔哈齐受尽了冷落。在努尔哈赤的印象中,大家闺秀出来的,应该雍容华贵,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正义指标至少高达百分之五十才对,事实证明了努尔哈赤的想法是错的。这个大家出来的闺秀,以一记尖酸刻薄彻底粉碎了他关于童年的那些美好幻想。
纳喇氏除了这些待人的基本功外,她还有一记绝杀,令努尔哈赤防不胜防——枕边风。 纳喇氏:“塔克世,你也好好管管努尔哈赤。不仅调皮还顽皮,老给我闯祸,隔壁邻居的小孩嘴又歪了,我说了他两句,他还和我顶嘴。”结果,塔克世的耳根子又不怎么硬,经她这么一挑唆,他对自己儿子的态度也变得冷冰冰的。可怜的努尔哈赤就这样吃了一记闷亏。唉!这就是单亲重组家庭的悲剧!
摊上这么一个心眼和心胸双小的继母,努尔哈赤的生活注定多彩不起来,只能是多坎。继母不知道的是,她的这个举动间接地造就了一个帝王的诞生。
10岁是努尔哈赤的第一个人生分水岭。在继母发嗲的挑拨声中,原本一团和气的家庭变得一团糟,继母待努尔哈赤不好,原因很简单,你是她家产大业的竞争者,不搞你搞谁?不管怎样,对家产这份蛋糕,努尔哈赤都会继承一部分,问题只是多和少。继母的角色则是尽量维护这个蛋糕的完整性,即整体美观,不至于被努尔哈赤切的缺边少角的,有碍审美。
塔克世现在真的是有异性没人性了,分给努尔哈赤的家业很少,甚至都不能糊口,就别提养家了。
由于生活所迫,努尔哈赤开始了自力更生。常常翻山、挖人参、采松干、拾蘑菇……然后把这些货物带到市集上换钱。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锻炼了他的意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努尔哈赤就在这苦、劳、饿、空的舒适环境中“快乐”成长。这一时期努尔哈赤的形象,多是“采蘑菇的少年郎,背着一个大竹筐”。
可以说,少年时的生活成就了他一生霸业的基础,不幸的童年造就了一个发家致富的创业者。退一步讲,努尔哈赤的大金王朝就是继母逼迫的产物,如果她待努尔哈赤尽了做母亲责任的话,努尔哈赤也许只是普通贵族中的一个纨绔子弟而已,过着舒适的生活,管他外面乱成什么样子,管我鸟事。
但历史选择了你,你就要扛起这份重担,虽然很苦,也要坚持下去。努尔哈赤虽然没上过学,但他聪明好学,先天条件好,记忆力很强,有过目不忘之能,不仅懂女真语、蒙古语,还会汉语。所以说聪明和上不上学压根没关系,上学只是为了验证你的聪明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砖家和叫兽总是不说人话的原因,你以为挂个头衔换个名号就能掩饰你是白痴这个事实吗,小样。
下面不是我说的,是“据”说的,努尔哈赤从小就很喜欢《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他被书中的气势所吸引,对他影响很大。通过学习汉文化,让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这多少有牵强附会的嫌疑,扯淡的倾向也相当明显,难道那时也有儿童读物小人书,况且这又不是《金瓶梅》,就算不识字,看图也能意会。
什么叫伟人?就是异于常人的成功人士,所以为了凸显这些人的与众不同,鹤立鸡群,只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地一次次开展造神运动。明明只是个普通人,也要将他标榜成一个爱国爱家爱父母顶天立地男子汉的英雄人物。只能说造神累,做神更累,因为还要装B,还要装的很到位。努尔哈赤也只是中国历史上被神化的其中之一而已。 后来《三国演义》成了后金的专业军事教材,号称人手一份。因为和其他嚼舌的文言文相比,也就白话文浅显易懂,没办法,文化水平有限。
努尔哈赤15岁的时候,继母还是那副嘴脸,枕边风依然强劲,吹得不亦乐乎。整天一副冷面孔,她也不嫌累,好像努尔哈赤欠钱不还似的。努尔哈赤也不想整天对着一块冰,于是他决定带着弟弟舒尔哈齐离家出走。 这个想法比较大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努尔哈赤投奔到了外祖父王杲的门下,可偏偏倒霉的事情它就没完没了,一路跟着他,还有点舍不得他。
王杲本名并不叫王杲,这个是他的中文名字,英文名字叫gaowang,真名叫阿突罕。因为他以前被明朝巡抚张学颜看好,被带往旅顺教授他汉字和武艺,成了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史书上说他“能解释番汉字义”,说明他精通女真语与汉语,是个干翻译的料。
对于王杲这个名字的由来,本人杜撰了一下。 阿突罕:大人,俗话说的好,常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常在江湖游,哪能不揩油,常在江湖混,哪能没名分。所以你帮我起个行走江湖的名号吧,这个名字听起来最好既大气又平凡,即华丽又婉转。 张学颜:走江湖?那你知道行走江湖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阿突罕:行侠仗义! 张学颜:放屁!是少管闲事。 阿突罕:谢大人教诲,小人知道了,但这和我取名字有什么关系? 张学颜:学问大着呢,高手往往都是深藏不漏的,没听过那句老话“会叫的狗不咬人”吗?少管闲事才能少惹麻烦,万一你管了一个言语低调举止高调的人,不管你取的名字多么有震慑力,一样玩完,所以名字只是个代号而已,不用太较真。我知道,这个道理很难懂,你死后自然就会明白。
阿突罕:那你还是没有给我取名字啊。 张学颜:你个小王八呆子,急个屁啊。咦,对了,就叫王呆,怎么样?“王”是个大姓,听起来也很大气,“呆”字也符合你那平凡的意义。 阿突罕:这个,听起来有点傻不拉叽的。 张学颜:王八呆子不行,就王八羔子,呆子脑袋一根筋,就叫王杲。
王杲就是这么来的。
努尔哈赤对外祖父很崇拜,因为江湖上有他的传说。王杲对这对外孙也很照顾,教他们骑马射箭,兵法战略,还有当时比较流行的外语——汉语,努尔哈赤在母亲去世突遭家庭变故后,好久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了,现在他在外祖父这里找到了慰藉,然而,这一切是那么的短暂。
成了女真领袖的王杲由于看不惯明军对女真人的压迫,于是奋起反抗,在敌我力量悬殊的状态下,经常采取偷袭的伎俩到明朝边境骚扰一番。要说王老兄也真是的,他自以为自己力量雄厚,自我感觉非常良好,骚扰还不是一次两次,他经常这么干。
摸摸地我走了,正如我偷偷地来。我整一整车辆,带走了许多银两。
这时的明朝虽然国贫民弱,但怎么说人家也是自封的天朝上国,岂能任王老兄你这么胡闹。
点击阅读原文,继续阅读!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