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弓,写作是箭;想把箭射远,弓得很强劲。为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每一名学生都充分感知阅读的魅力与意义,第一中学举行了寒假读书活动。 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分享阅读的快乐与成长……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吧! 走进彷徨迈出辉煌 ——读《彷徨》有感 七年三班姜文烨 阅读一本本书如同高远天空中的流星,在滑下的瞬间变成了一粒粒金黄的种子,悄无声息的播种在我的心田。而其中的一粒种子《彷徨》格外偏爱。书里另我最为深刻的是《祝福》,其中鲁迅通过祥林嫂问他的问题引出下文,生动描绘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写出了人们的冷漠无情,拿她当饭后的谈资,以取笑祥林嫂为乐。表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妇女的迫害,同时也暴露出作者像人们一样对祥林嫂只有怜悯,却没有实际行动。《彷徨》一书主要写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冷漠。这篇小说主要有两种氛围,一种是黑暗与冷漠,一种是喜悦与激动,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深思,写的人物命运真实,给人以丰富的人物形象,使人们能真实的体会到旧社会民众的无知与幼稚。每个人都有彷徨的时候,朱自清因为时间匆匆而彷徨,老舍为找到解放的道路而彷徨,鲁迅也不例外,他彷徨于自己的人生如同一个圆圈,满怀期待的走离了起点,最终却又重新跌回了起点。这里面有说不尽的苦涩、孤独与无奈。在这种彷徨下,鲁迅写起了书,用了对比的手法,把人物写的生动形象具体,表现了作者对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以及知识分子的关怀与同情。对比之下,我们生活的年代好比天堂,没有炮火纷飞的战场,也没有妻离子散的悲伤。我不禁感到幸福。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为祖国的未来写下壮丽的篇章。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自古以来,没有努力就不会有成功。爱迪生经过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贝多芬在梦想的支持下创作了许多著名乐曲;居里夫人在废寝忘食的努力下研发出了镭......他们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而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嘲笑与压力。这些挫折没有使他们退缩与畏惧,也正是这些原因,才造就了他们获得了成功。身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不能遇到挫折就轻言放弃,只有不断奋进,才能激发斗志。在这条通往梦想的路上有荆棘,更有坎坷。这些挫折能教会我们沉稳,勇敢,在挫折中会激发出潜力,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坚强地,充满斗志地去面对一切挑战,我会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会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励志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祖国坚实的栋梁。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听老师上课,下课时要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增加印象。鲁迅曾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是的,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梦想才会早日实现。每次写作业的时候,不经意间总会分神,结果花了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作业,也经常熬夜狂写作业。为此,我挨了不少爸妈的批评。我也曾像鲁迅一样彷徨过,不知该怎么放下玩心,专心致志地写作业,不再三心二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认真听讲,制定学习计划表,作业快速完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为高中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做好准备,遇到任何困难与挫折要拥有阳光心态,笑脸面对。积极锻炼身体,为实现自己当上科学家的梦想发奋学习,不懈努力! 读书体会 八年二班陈佳宇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 读书之美,在感悟。 “读书不知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指引,同情也思正追寻。”唐宋诗人王贞白当年在千年古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苦读时留下的读书诗,充溢着诗人的灵性与悟性。伟人毛泽东在庐山读书、用书的动人故事被传为美谈。他在庐山1号别墅挑灯夜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演绎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页页发人深思、令人难忘的辉煌诗篇。 读书之美,在积累。 季羡林大师说:“什么叫学问?学问就是大量占有资料,在对资料进行详尽分析,就是学问。”宋诗人陆游深明“读书与积累”关系的真理。他在《冬夜读书事津》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积累,才有一部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籍诞生;只有积累,才有文学的传咏和文脉的兴旺;只有积累,才能以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只有积累才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厚积薄发超越自我。 读书之美,在温故知新。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怀旧与创新,正是中华民族的秉性。温故知新,让我们可以在书中领略自然美、人文美、哲学美和创新美。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读书之美,美在延伸阅读;美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读书,让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胸无江海心难阔,腹有诗书气自华。陋室常余书卷在,清心自有墨香来。 同学们的优秀读后感作品 我们会陆续展出 记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