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第期 主持人: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第四中学 嘉宾一:云南省昆明市关上实验学校 嘉宾二: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高级中学 嘉宾三: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 嘉宾四:山东省德州一中 嘉宾五:山西省朔城区一中 嘉宾六: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 毛碧琴 李台梅 吴凡 毛娜 赵淑荣 窦琳 张俊奎 尊敬的一菲老师,亲爱的诗意语文家人们,大家好!在这枫叶飘飘的深秋,我们在这里相聚一堂,隆重举行我们诗意语文人“不为彼岸,只为海”的主题朗诵。我是来自广西桂林灵川县第四中学的毛碧琴,有幸与大家同聚诗意语文,有幸成为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衷心祝愿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下面我宣布“不为彼岸,只为海”主题朗诵正式开始。 人生就像列车,我们都是列车上的乘客。有些人总是一味追求目的地,想着列车快啊快啊,殊不知到达目的地的同时,他们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有些人却不急不躁,耐心地欣赏沿途的美景,带着满满的收获驶向目的地。正如作家王安忆所说:“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是生活的本质”。唯有享受过程,于奔跑中欣赏美景,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既有效率而又不乏美好过程的光彩人生。 主持人·毛碧琴 岸与海,是相望的两极。 两极之间,孕育天地。 天地之间,行板如歌,人生行走的鲜花盛开于大海的浪花之间。《在困难的日子里》,展现了一种纯洁的生命方式和一份纯粹的自然体验,犹如一湾美丽的溪水流进我们的生命,淌过我们的生活。该小说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足以激励每一颗沉睡的心灵,足以融化每一处寂寞的冰雪。它萌发了我们昂扬的斗志,净化了我们向上的灵魂,启迪了我们自觉投身于大海的浩瀚波澜。 有请李台梅老师朗读《在困难的日子里》。 01 尊敬的一菲老师,亲爱的诗意语文家人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云南昆明的李台梅,有幸与大家同聚生命的大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我们心潮澎湃! 面朝大海,也许,你卯足了劲,满怀希望,驾舟而行,而迎面击来的坚石暗礁,却让你鳞伤遍体几近颠覆。但是,在击海而行的同时,海的博大壮阔,海的包容豁达,海的勇敢执着,也化为了生命的巨大宝藏,化为了生命的绚丽风景。在岸与海的两极,力挽海浪,搏击长空,映入眼眸是作为大海生命力象征的海燕!是路遥倾心力作《在困难的日子里》的深沉启迪!人性的光辉,尤在困难之际才恰如璀璨的宝石。或者可以说,人性的宝石,正是在击海而行中炼铸而成。 如此,彼岸与海,相孕无穷,相孕天地之力、天地之魂。如此,生活的创造,不在彼岸,只在大海。如此,生命的行走,不为彼岸,只为大海。 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莎士比亚说,“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歌德说,“大自然把人们困于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我要说,生命的行走,唯有在困难中行走才能真正锻造自我升华自我!在彼岸与海之间,可贵的不是彼岸的诱惑与成功,最可贵的是战胜困难,搏击于长空大海。所以,天地之间,大气浩然,阳光璀璨,唯正视困难,战胜困难,方显生命顽强之本色!所以,面对张帆迎海的新时代,面对闲逸奢糜的社会现实,面对迷茫困顿的教育时态,我为大家带来了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 艰难困苦 在困难的日子里(节选) 路遥 一夜寒风就把不凉不热的秋天吹走了。讨厌的冬天追随着最后一批南迁的大雁,降临在了黄土高原上。浪涛起伏般的千山万岭,很快变得荒凉起来。县城周围的山野,光秃秃的,再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绿颜色。 在这个新的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尽管饥饿使我感到天旋地转,但只要坐在教室里,趴在自己的课桌上,面对课本和演算本,一切便很快被控制住了,就像弹簧一样紧紧地压缩在了一起,没有任何的松懈。可一旦离开教室,精神稍一松弛。这“弹簧”就“嘣”一声散开了。我立刻感到浑身所有的关节都已经脱开,软的就像一摊稀泥…… 好在城郊收秋的时候,我曾在那些留下庄稼茬的土地上,捡了一点土豆和十几穗并不丰满的玉米棒。我当然不能把这点干粮放在宿舍时;想了半天,才决定藏在了学校后山上一个生产队遗弃了的破烧砖窑里。晚上复习完功课,我就摸黑来到这个荒凉的地方,拾点干柴枯草,打一堆火,烧几颗土豆;或者在火里爆一把玉米花。我不能想象再有比这更好的晚餐了。吃完后,稍有一点精神,就在黑暗中背诵当天新学的数理化公式;或才在心中打着作文题的底稿,嘴里念念有词……啊,烧砖窑!这又成了我的“冬季别墅”了。小河边那个安乐窝我现在是再去不成了,因为一到冬天,河道里的风特别硬,冷得受不了。而这个新的地方既避人,还能遮挡点严寒。不久,期终大考开始了,我怀着充实的心情投入了应试之中。考试的结果连我自己都大吃一惊:各门平均分数竟是全班第一名!聪敏好学的郑大卫也不得不屈居第二了。我的同桌周文明和上次考试一样,仍然是全班倒数第一,不过和体育、唱歌的分数拉直来,还算勉强及了格(他又到处抱怨说文体干事的工作耽搁了他的学习)。 主持人·毛碧琴 面对无奈的贫穷, 面对同学们的误解, 面对第一次期中考试的失利,自立自强的马建强深深自责。 伟大的艺术家是时代的眼睛。透过时代的眼睛,我们发现,在乌云和大海之间,苍茫的大海与顽强的生命正是一体的完美组合,高傲挺立于大海浪尖之上,生命的欢乐以及力量,生命的激情以及渴望,火焰般璀璨四射,亮彻宇宙。 人生,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漫长旅程,生命没有半秒停歇,时间推移,容颜老去,匆匆数年,当我们暮然回首,多少岁月已悄然走远,人的一生,往往为达到理想的彼岸忙忙碌碌,却忽略了人生中那美好而珍贵的追求过程。彼岸只是一个目的,此海才是人生的真谛,准备好乘风破浪的勇气,其实成功就在脚下,不知不觉,已到达理想的彼岸!下面有请吴凡老师朗读《我与地坛》。 02 我与地坛 尊敬的一菲老师,诗意语文大家庭的亲人们,大家好!我是绥芬河市高级中学的吴凡。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何妨吟啸且徐行,慢慢走,慢慢悟。体味着海上的风光,享受追逐彼岸的快意,人生的价值便在追逐的过程中实现。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我们可以慢慢走进史铁生的自言自语中;走进一个人灵魂深处对生与死的思考与挣扎中;走进对那个陌生的年代所发生的一切。他走进了地坛中,又从地坛中走了出来,从深夜里走到黎明后,从绝望尽头走到重生起点,一次次用自己的笔尖向生命致敬。那股无形奔腾的力量,将一直默默无声地陪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一路高歌。 今天和我大家分享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地坛离我家很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安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准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我想,他的母亲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祥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主持人·毛碧琴 我们因诗意而相逢,我们因诗意而美好。“诗意“这个词,有太多美好的象征。诗意是一种发现美好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对抗“虚无”的哲学思考,是一种有着让时光慢慢流淌的内省和觉知。有请毛娜老师朗读《心中有诗意,岁月不曾老》。 03 诗意 尊敬的一菲老师,诗意语文大家庭的亲人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的毛娜。什么是诗意,什么是诗意地生活? 有人说,它在竹林与小院里,周围种着花;有人说,它在草原与羊群中,到处都是景;有人说,它在人心里,是无法到达的远方。你要问我,我会说:诗意不在远方,它就藏在我们生活中。正如,年轻时你会对着山川说:“山川岁月,如是我闻”;当你老了,还能对着身边的爱人说:“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当你疲惫不堪,想要放弃讲台,学生轻轻在讲桌上放一支花,你闻着那芬芳,顿时疲倦大消。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心中有诗意,岁月不曾老》。 心中有诗意,岁月不曾老 是不是在想:等有朝一日,什么都不要,只想过上抛却烦躁、心怀宁静的诗意生活!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间小屋,三两好友;一壶清茶,满园清香。 可是即使没有这些约定俗成的意境,有些人还是照样过上了诗意地生活。 苏东坡“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的清旷闲雅;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飘逸洒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 虽然他们是历史匆匆的过客,但他们生命一直在发光,因为他们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情愫。他们把自己变成诗,诗化人生。 所有能发光的生命都在于心里对生活的态度。 正如汪曾祺所说:“生活,是很好玩的”。把寻常日子过得有声有色,靠的不是金钱,而是一颗从琐碎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心。 再灰暗的日子,也诗意地活 还记得火遍大江南北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首歌?那种被眼前生活压得苟且喘气的音律,让人心生悲凉。 确实,人生中有很多的艰难和灰暗。有些人一味地抱怨,硬生生的把本有希望的生活过成了苟且;而有些人即使在最难捱的日子,也不失风度,照样在生活的夹缝中诗意地活着。 文学大师木心,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经历过肮脏的世道,依然活得自己并干净。 回忆录说:木心当时被关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四周都是污浊的脏水,每天吃爬满了苍蝇的酸馒头和霉咸菜。 命运如此不堪,却没有消磨他的意志。他找来一张白纸,在纸上画出黑白琴键,寂静无人之时便躲在角落里,指尖在琴键上无声地弹着肖邦和莫扎特。他说:“白天我是一个奴隶,晚上我是一个王子。” 关他的人都在想:“木心一定会爬着出来,身子佝偻,衣衫褴褛,肮脏不堪。”可出狱那天,所有人都惊呆了,木心腰板坚挺,裤子还有笔直的裤缝,皮鞋擦得干净极了。 最难得的是,在困顿苦厄之时仍保有宽容平静的微笑;最珍贵的是,在肮脏的世道中,依然以干净的面目示人。 现在才懂得,把眼前的“苟且”过得舒舒服服,才是最诗意地“诗和远方”。不然岂不是要活活被气死! 若有诗意藏于心,岁月从不败华年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的衰老,是从生活丢失诗意开始的。正如“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便会滴在心上。” 当我们对生活不再热爱,对愿景不再向往,对生命不再珍重,对所有的一切越来越消沉的时候,人便老了。而心中有诗意的人,还在继续年轻,永远朝气蓬勃、焕发青春。 台湾知名诗人作家蒋勋说:“我怕自己衰老,老到不会为美落泪”。 细问后才知道还有一些故事:蒋勋先生在经历了年那场生死边缘的心脏搭桥手术后,决定要为自己生活节奏再改变下——回到更愿意居住的村庄。 这么多年来,蒋勋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念佛经,将一天最清明安静的时刻留给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回归自然。 而且只要在家,蒋勋就一定亲自做饭,他说做饭好快乐。 尽管蒋勋已两鬓斑白,可你我都能感到,在灵魂深处,蒋勋依然是诗意生活。因为他永远对生命保持崇敬和认真极致地生活。 卢梭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心中有诗意,心中有向往,青春永不老 风风雨雨任他吹,如影如梦梦归来。 细细品味生活中宁静烟火,认真感知周边的美好风景;伸出手去触摸,迈开腿去追逐。 心中有诗意,岁月不曾老,诗意地生活,不负此生! 主持人·毛碧琴 让我们常怀诗意,去对抗生活的灰暗、岁月的残酷,以感知生命的美好。诗意语文,就让我们从诗意的生活开始。 如流的岁月中,毛娜老师用诗意还年华以璀璨,心中自有风月长存;而现实中,有人将生命活成了一首诗,这首诗平平仄仄,韵律悠扬;这首诗字句朴素,主题铿锵;这首诗是灵魂的交响,岁月漫长啊,品格是浸润生命的芳香……请听赵淑荣老师的朗诵《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04 人格最美 我是朗读嘉宾赵淑荣。很高兴与诗意语文的家人们再次相逢。很多年以前,15年甚至更久,在一个下午,偶然看到了电视上正在播出的“‘演讲与口才杯’全国新闻界做人与做文演讲比赛”。参加比赛的新闻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扎根艰苦边疆,经风沐雨;有的活跃在采访前线,无畏无惧;有的功绩卓著,可敬可赞。在或者高亢激昂,或者催人泪下的演讲中,我听到了白岩松的演讲,那刻,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原来平凡的语言可以承载思想的黄金,伟大的人物姓名流芳,可以自成丰碑。那次演讲白岩松荣获特等奖。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此篇《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 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的心中还是太少。 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是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肚子里却是空空。这样想着就有些担心了,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 于是,“渴望年老”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改成60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便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 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 年,我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