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k/mip_4785588.html 90年代的时候,我去了一次绥芬河,那时候孩子也就6岁,从牡丹江出发,大约六个小时,就可以到绥芬河了。 年,陪着母亲和儿子的岳母还有父亲家里的三媳妇,再次来到绥芬河,从父亲的家乡金场子包了一个的士,只用了3个小时。 当年的天气不太好,细雪在飘着,跟着一大群扛着大包小包的人,我们走进了绥芬河,在当时,属于我国边境外贸之一的地方。 儿子那次是第一次到北方,在细细的雪丝里手舞足蹈着,调皮的他专拣路边有冰的路上行走,让我们简直有点顾不过来,而且那时他最捣蛋的年级,我注意到当年我和他的合影里,大部分都是紧紧的拉着他。 绥芬河本来就是一个小镇,只是因为边境贸易才后来慢慢发展起来,我们去的时候,正是边境贸易最红火的时候。 第二次去的时候天气很好,只是绥芬河已经完全看不到当年的模样,似乎,当年的小镇,已经变成了一座县城,没了当年的那种北方的气象。 两次去绥芬河的第一目标都一样,先奔国门而去,记得以前的道路特别的空旷,大约三十分钟抵达边境,经过哨兵的查证,盘查,再驱车一公里左右,就到达国门,当年虽然没有照相,但红的旗在白的雪中,很是醒目,寒冷的北风中,哨兵持枪立于国门两侧,远远望去,一团草绿,三点鲜红,令人起敬,那个场景,觉得很神圣。 站在国门的一端,遥遥望着对面的俄罗斯的大铁丝拉成的门,开阔地带里停着许多黄黄绿绿的车,很笨,很大,那时候还可以说苏联吧,反正他们的车开过来,一段段的检查,看得出,手续严备。 呵呵,见过这样简陋的国境线吗?反正我是头一次。 当年告别国门,我第一次给儿子了一点爱国主义教育,积雪大道的两旁,深色的天空下,飞动着一大群黑色的鸟儿,的士司机告诉我们,那是乌鸦,对苏联人来说,是一种特别吉祥的鸟,在飘着雪的天空下,远处国门的雪红与草绿,许久了还在心中抖动。 现在的绥芬河已经没有什么可逛的地方了,但在多年前,那里熙熙攘攘得厉害,当时很热闹的清云市场就是一个代表。 我们是随着人流走进清云市场的,在当时,那是我们和俄国人交易的地方。 和苏联人的交易的雏形,源于开始的两岸交流,由于苏联当时的政治气候,对岸的苏联人招手,比比划划的,我们用一瓶酒就可以换一根园木。 刚开始边贸时,是以物易物,因为各种原因,政府开始规定,必须用人民币换物品,两岸通贸以来,每天入境和出境的人数基本相当,绥芬河市内到处可以看见俄罗斯人背着大旅行包到处晃荡。 和当时的南方的国内相比,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整个市场很温暖,暖气很足,四层楼,几乎全是百货,副食很少,有点像我们武汉的汉正街,但最大的区别是,衣服的型号,都是大码居多,最让我咋舌的是女人的胸罩,那个尺码,让我感觉简直不是人类穿的。 那时候照相都是用柯达胶卷照的,要是在今天,我肯定会给那个胸罩一个特写。 当地人大都会一些俄语,东北人那种特有的还没有靠近就拉着问价砍价的谈话方式比比皆是,市场里到处都是裘皮,毛毯,柜台的人告诉我们,老毛子大都喜欢针织品,内衣,柜台的租金一年交一万元押金,每节柜台一米长,一个月元租金,市场的人大都采取分散性管理,东租一个点,西租一个点,尽可能多的让商品有遇到的机会。 我来自武汉,武汉的汉正街的风格本有所闻,但当时的绥芬河与内地的最大的区别,就是经营者大都表现得财大气粗,颇有生意大老板的架势。 那些很有民族特色的俄国人产品比较抢手,我就买了8张俄罗斯挂毯,想想都好可惜,那些精美的挂毯,人物栩栩如生,绣的也好,而且内容都是那种在当时看来有点黄色的内容,可惜当前的我,那时收入毕竟有限,带去的大尺码的卫衣,还有买回来的俄罗斯挂毯,全被我卖成了钱,凑成了路费。我甚至都没有舍得给那些挂毯照张相片。 想想一生酷爱旅游的我,从17岁开始上东北,到工作后有一点钱,就攒着,好计划下一次旅行,那些放在现在应该价值无比的挂毯,也就不那么心疼了 绥芬河的广场变化也很大,当年到处都是小棚子,好多有着两层槅门的餐馆,因为天气很冷,每家都是关着门营业,外面挂着一扇招牌,或者在门前挂着一个灯笼,北方人叫幌幌,不管外面的气温有多冷,(记得当时是零下40度),只要你推过两层门,一阵热浪就扑面而来,包你在温暖的小屋里吃饱喝足。现在也是都是房子,但都变成了高楼大厦,而且全是商店,和中国任何城市的房子一样,没有什么特色, 20年前去的时候是冰灯时节,广场上全是人,经常可以看得见中国小伙子主动约那些俄罗斯姑娘照相,中国男孩把手搭在俄罗斯女孩身上的那手,和那在我看来有点浅薄的笑容,和俄罗斯女孩,美丽的,发自内心的真诚,对比之强烈,让我感受很深,那种,俄罗斯人比我们有修养的感觉,让我有点不舒服,或许那是一种自己是中国人希望自己更好的心理自尊在作怪,但是我还是不自觉的告诉孩子,学会对人的态度,和静静走过时都显示出的,不一样的风姿。 第二次看到的绥芬河,几乎看不见年轻的美丽的俄罗斯女孩了,偶尔会看见,大腹便便的俄罗斯大妈和大爷,满眼的中国人,也非常的平和,全然没有了当年那些小伙子有点邪性的笑容,我突然的感觉到了,我们整体素质在变化和提升。 第二次的绥芬河,已经没有任何昔日交易的场景了,那些当年在绥芬河交易所看到的银狐领子,高倍的望远镜,俄罗斯餐具,邮票,硬币等,还偶尔能看见,但是,看得出,已经全是冷清之极了,这让我有些理解,所谓丝绸之路当年之鼎盛与没落,我想也不过如此,两次绥芬河之行,让我无意识的领略了兴盛与繁华,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吧 记得当年正月十五的广场上,还看见了扭秧歌的队伍,不知道为什么当年那么吝啬胶卷的我们,怎么还会拍下了她们的镜头 当年,我们带着儿子特地走到祖国的边境,感受下边境的特色和边贸,记得告别绥芬河的时候,我和儿子把彩珠筒点燃,看着彩色的光芒升起并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去赶火车,而第二次来绥芬河,我不仅再次来到了边境,还是和儿子的岳母来的,岁月就是这样的流过了,但当年绥芬河广场的灯火,确实印象深刻。 当年去绥芬河的时候就为没能出关去对面的国家看看感觉很遗憾,第二次绥芬河之行,算是弥补了这个遗憾,我们参加了当地的旅行团去了海参崴,相关的链接如下: 欧洲之旅第十一站--俄罗斯(海参崴) 黑龙江省(黑) 最美中国-亚布力吹雪 最美中国-牡丹江北甸子 最美中国-牡丹江的回顾 最美中国-齐齐哈尔的亲情 最美中国-黑龙江-东极抚远 最美中国-漠河秋意浓 最美中国-嫩江到五大连池 最美中国-色彩斑澜的的温泊 最美中国-哈尔滨的乡中街和中央大街 最美中国-哈尔滨的道里和道外 丁卫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