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为了救治身患重病的父亲,报社女记者朱晓晖不惜辞职卖房,丈夫携女离去,也不曾动摇这位孝女让父亲活下去的信念。无家可归之际,她和父亲租住在18平方米的车库里,一住就是13年。在这间位于东北小城的寒冷“蜗居”中,纵使靠上街捡菜叶养活父亲,她也让老人感到了温暖和快乐。这对父女震撼人心的故事再次验证,人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辞职离异住车库,

只为让父亲活下去

年一个冬夜,一名女婴出生在东北边城黑龙江绥芬河市。父亲慈爱地将她搂在怀中,为她取名朱晓晖。

朱晓晖从小酷爱文学。16岁时,她开始在报纸副刊上发表诗作。第一次见到女儿写的诗变成了铅字,父亲激动得眼眶湿润。他拿着那份刊发了女儿短诗的报纸,跑遍了亲朋好友家,自豪地展示:“快看,报纸上刊登了我家晓晖写的诗!”

年,朱晓晖大学毕业后,成为绥芬河日报社的一名通讯员,两年后被聘为记者。她不仅采写了多篇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新闻,还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位颇有才气的女诗人,作品曾在全国诗歌比赛中获奖。

到了年,已经嫁为人妻的朱晓晖,住在平方米的房子里,做着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生活平静而幸福。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残酷地改写了这位女记者的命运。

年4月的一个周末,朱晓晖回娘家看望父母。她吃惊地发现,父亲眼球凸出,嘴角歪斜,双手抖动得很厉害。朱晓医院,父亲被确诊为弥漫性脑梗。这是脑梗中最重的病情,医院劝她回家为父亲准备后事。朱晓晖当场吓哭了。父亲是最疼爱她的人,她无法想象失去父亲的痛苦。

看着父亲那张给了她无数温暖的面孔被病痛扭曲着,朱晓晖心中生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管怎样,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

朱晓晖的母亲患有失忆症,满大街乱走,弟弟平时要照顾乱跑的母亲。妹妹也离异了,还因乳腺癌做了两次手术。不幸的家庭境遇,让照顾父亲的重任压在了朱晓晖一个人的肩上。

一周后,父亲的病情加重,不仅大小便失禁,连路都不能走了。为了全力照顾父亲,朱晓晖不得不从报社辞职。从此,她带着父亲四处求医,每天守候在他的病床前寸步不离。

为了给父亲看病,朱晓晖很快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年初,她毅然卖掉家里的住房。本就不富裕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丈夫不堪重负,最终选择带着四岁的女儿离她而去……

朱晓晖在绥兴社区租了一间车库,从此,她便和父亲一起蜗居在这间“房子”里。车库内光线昏暗,未经粉刷的水泥墙上打着“补丁”,18平方米的狭小空间,既是卧室也是厨房,靠窗的墙角,拉上一个布帘便是卫生间。

深夜街头捡菜叶,

好女儿泣血反哺

病痛使父亲的手脚变得不灵便,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上厕所都需要朱晓晖帮助。为了给四肢僵硬的父亲舒筋活血,她学着为父亲按摩,每天为父亲按摩五六次,每次按一两个小时。一天下来,朱晓晖时常累得大汗淋漓,酸痛的双手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几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已经完全瘫倒在床上的父亲,在定期吃药打针及朱晓晖的每天按摩下,终于能被搀扶着坐起来了。

父亲生病的前两年,就花光了朱晓晖的积蓄,此后每月仅靠父亲多元的养老金维持两人生计。为了压缩生活成本,省出钱来给父亲打针吃药,朱晓晖夜里悄悄溜到菜市场,捡别人丢弃的那些烂菜叶,拿回家冲洗干净后,变着法子做给父亲吃。从年到年,朱晓晖就是靠捡菜叶养活父亲,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

对朱晓晖而言,生活在谷底的那段日子,并非一团漆黑。后来她去菜市场捡菜时,经常能看到垃圾堆旁有一小袋干净的菜叶,或一整捆不太新鲜的菜。显然,这是菜市场某位热心摊主有意为之的善举。一天晚上,朱晓晖在菜市场的街边塑料袋里,发现了一棵大白菜和两个红苹果。回家的路上,看到商店的霓虹灯字幕,她才明白当晚是平安夜。朱晓晖兴冲冲地向家的方向走去,她能想象到,当父亲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时,一定很开心!

当朱晓晖推开车库的门时,却不由惊叫起来,只见父亲正扯着线裤往自己脖子上绕。原来,自知康复无望,又把女儿拖累到一无所有的父亲试图自杀!幸亏朱晓晖回家撞见才没酿成悲剧。

朱晓晖渐渐意识到,只有她一个人努力坚持是不够的,她需要帮父亲找到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一天,当父亲再次叫嚷“不想活了”时,朱晓晖收起平日的笑脸,冷冷地问:“我现在就去给你买毒药,你死前还想吃点儿啥?”父亲答:“蛋糕。”朱晓晖去超市买了一小块蛋糕,同时还带回了两颗白色的糖。

女儿喂父亲吃完蛋糕,父亲有点儿反悔了,嗫嚅着说:“蛋糕有点儿不够吃。”朱晓晖假装没听到,板着脸给父亲服下了那两颗白色“药丸”。父亲绝望地躺在床上,竟然睡着了。一个多小时后,他醒来,睁开眼睛对女儿说:“你快捅捅我!”“有感觉吗?”“有!”“看来这药对你不好使呀,看吧,老天也希望你能好好活下去……”从此,父亲再也没提过“死”字。

十几载不离不弃,

“白发孝女”情撼中国

要强的朱晓晖生怕别人得知她和父亲的生活困境后会同情怜悯他们。她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所以,自从搬进这间车库,父女俩很少与邻居来往。

报社同事希望为朱晓晖父女俩刊发一篇报道,发起社会募捐,朱晓晖拒绝了:“我爸的病已经不是钱的问题,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加强锻炼,持之以恒。所以,请不要对外宣扬。”同事们无奈,只得悄悄留下一些钱,并送上一辆崭新的轮椅。

有了轮椅,朱晓晖父女俩经常能“自驾游”了。黄河大桥、中俄自驾游营地、中俄体育公园……朱晓晖把脚印留在了绥芬河市的每一个景区,父亲的笑容也洒遍了这座北国边城。

由于长期服药,父亲身上出现了大片药斑,朱晓晖只得给他减少西药用量。她去书店买了本《中药四百味》,用心研究药方。她请教当地老中医后,就开始试着抓药,试喝后再给父亲熬来喝。

每天凌晨,朱晓晖就起床给父亲做饭熬药,然后喂饭、洗脸、擦身体、按摩、洗衣服、喂药……每晚父亲入睡后,朱晓晖才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每逢此时,她就会盘腿坐在小床上写诗。寒冷、贫困、疾病、屈辱,把朱晓晖逼得狼狈不堪,但她仍坚持阅读和创作,努力让自己在文字里抬起头来。

年2月27日,朱晓晖的事迹被传开后,以万的全国投票数,站到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13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坎,命运百般挤对,你总是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这是评委会写给朱晓晖的颁奖词。

虽然身负30多万元外债,但从不轻易示弱的朱晓晖,这些年一直拒绝陌生人的援助。《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有人打听到她的联系方式,提出要给她捐款,朱晓晖说:“有您一句温暖的问候,就非常感谢您了!”但一些执著的热心人仍会驱车几百公里赶到绥芬河,把一笔笔善款塞给她。

在朱晓晖的坚持下,早已被医生判了“死刑”的父亲,已经把生命延续了整整十多年。

面对浪潮般涌来的赞誉,这位大孝女儿不以为意,说她只是尽到了一个子女应尽的责任,并用诗意的语言感叹道:“人生可以卑微如蚁,但亲情之光灿若星月。父母能多活一天,再苦再累,我都觉得生活充满了温暖和光彩。”

《党员文摘》/《新天地》

相关链接: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1)给“萧山彭于晏”留点进步空间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2)母亲的鼾声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3)父母这么懂事,你不愧疚吗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4)母亲没有“朋友圈”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5)孝顺有时就是装傻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6)我的农民党员母亲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7)我是怎么跟父母和解的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8)背着岳父去旅行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9)别让父母觉得人间不值得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10)父亲和他的发小们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11)被岁月遗忘的幸福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12)没有点奢侈又算什么生活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13)我给妈妈当老师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14)渺小的温暖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15)儿子,为啥你的朋友圈变成了一条线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16)母亲的话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17)父母不欠你一句“对不起”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18)最珍贵的礼物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19)百年皂荚一生情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20)母亲的档案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21)一生为她做43顶帽子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22)在琐碎中成就自己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23)母亲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24)母亲像一棵树,父亲像一座山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25)最好的孝敬,是带父母跟上这个时代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26)母亲的书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27)在你离去多年以后,我为你骄傲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28)最贴心的月光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29)那个饱尝冷漠的人,给了我们一屋子温暖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30)回归

中国故事部

我和我的父母(31)回首方知身是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