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国境线 ——一九九一、一九九二纪事 作者吴星 (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有幸多次公派去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工作,时间都比较长。说起在那儿的工作生活还真是别有一番情趣,你想,同享一片月,可明月照两乡,如此偏安一隅诡魅仙灵的绥芬河又焉能不生好故事。 流年暗转岁月不居。转眼已是30年过去,如今美丽的绥芬河远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可月亮还是当年的月亮。望月怀远,临风生念,何不“举杯邀明月”“肯来共情话”?让如水的月光洗清沉醉的记忆,让绕月的清风唤醒贪睡的斗牛,于是乎一个迷人的夜晚便越上中空,所有的斗牛都在张明,所有的星光都在闪烁,瞧那一眨一眨的神气,哟,莫不是当年的一幕一幕又在月华如练中烟雨重来了? 其实,早期的绥芬河原属大清王朝内陆地区一荒僻之地,并不位于中俄边界。只是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割让给了沙皇俄国后,绥芬河才遇到了自己命运的拐点,成了中俄两国边境交界处我方一侧的边境要地。 当时的俄国为了更牢固地占有这片广阔的土地便修筑了著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并在后半段又“借道”中国修建了中东铁路,而且最初的设定是在东宁地区绥芬河河岸旁的一处三岔口的地方为这条铁路的第五车站并命名为“绥芬河站”。但后经勘测发现这里的地质结构很复杂以致多有顾虑,于是在修建过程中又将这个车站向北移动到了50公里以外的一个海拔多米的山坡上,也就是现在的绥芬河市所在地,车站名称依旧保持不变,继续叫“绥芬河站”。 年中东铁路营运通车。既此因铁路而兴的绥芬河凭借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便利逐渐形成了服务于铁路运输与边境商贸为主的早期市镇雏形。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河流的绥芬河,它发源于长白山流经东宁并在该地还形成了一块不大的冲击平原——东宁平原,而后又东行经俄罗斯注入了日本海。我曾去过东宁见到过这条河,水质好,但河面不宽,总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东宁这里的地势不仅比绥芬河市平坦很多而且也位于中俄边境线上,而且绥芬河的一条支流瑚布图河的一段还成为了中俄两国边境上的界河。由于东宁现在也是中俄边境口岸,所以从这里也可以往来俄罗斯。 绥芬河市的这片地区在历史上曾先后隶属于唐、金、明、清,唐称“率滨水”,金称“苏滨水”,明称“速频江”,清代始称“绥芬河”。 绥芬,满语里是锥子的意思,因为绥芬河里生长着一种坚锐如锥的钉螺,因此满族人习惯称它为“绥芬河”,也就是满语的“绥滨毕拉”。 如今若从绥芬河市再隔山东望临界的俄方也有一个边境小镇叫哥罗杰格沃,它们互为近邻两相守望就牵手在那丛山峻岭的起伏蜿蜒之中。 应该说作为国际通商口岸的绥芬河市只是在中苏关系紧张那会儿消沉匿迹了一段时间,很少有人提起,因为这里是边境地区,敏感地带,一般是不允许去的。据说,那时如果真有需要去,也得经过一番政审,组织同意,还得开一个特别的边防证之类的东西,总之,很难,也特麻烦。 然而历史的长河不论怎样千弯百拐总有属于自己的曲线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加之当时中苏关系也出现了缓和,情况便有了改变。绥芬河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对它的好奇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