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疫情输入压力剧增使7万人口的边境小城绥芬河成为战“疫”要地关键时刻龙江巾帼再披“战袍”迎难而上不惧风险冲到口岸疫情防控最前线守卫国门保卫家园01倪薪:带着“战疫宝典”又上阵4月11日,具有实战经验的援鄂医疗队队员、牡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医师——倪薪,结合她援鄂时制定的应城“战疫宝典”——《应城新冠肺炎诊疗指导路径》,医院境外输入患者病例情况,又制定了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医院新冠肺炎诊疗指导路径(试运行)》,因简单、实用在医院得以推广应用,成为医院的“战疫宝典”。倪薪是黑龙江省第三批、牡丹医院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中唯一的一名女医生。2月12日,她随黑龙江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出发,前往湖北应城。平安凯旋,结束14天医学观察后,她本应和家人团聚,但当得知绥芬河疫情形势严峻,她义无反顾,再次出发。4月8日,倪薪刚解除隔离,没来得及见家人一面,就直接赶到医院,理头绪,走流程,第一时间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她现任医院救治医疗负责人,负责制定流程、会诊筛查、病情评估、转诊及数据上报等工作。医院任新冠肺炎普通治疗组主任,负责7个楼层患者的查房及诊治,与战友们累计参与救治了新冠确诊患者人,其中重症、危重症的患者83人。有着丰富战疫经验的她,总结、提炼、制定出“战疫宝典”——《应城新冠肺炎诊疗指导路径》医院得到推广应用。因工作出色,被孝感市委、市政府授予“孝感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来到医院后,她与同事们还制定了《绥芬河口岸入境人员运转流程图》《医院人员转运流程图(试运行)》《医院新冠肺炎相关人员心理干预流程图(试运行)》等一批救治流程图,包括入境人员如何运转、确诊患者如何转运、治疗等方面,使医院的救治工作变得更加科学规范、有章可循。如今在医院,倪薪每天忙得团团转,完善规章、制定流程、培训人员,不仅负责病情评估、指导治疗,还要协助收治患者和转诊,为了战胜境外输入疫情,她忘我地拼搏着。02曾晓旭:有信心战胜境外疫情输入32岁的曾晓旭是一名实验室检测员,她是来绥芬河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实验室检测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友们都说,别看她年龄小,但是工作经验丰富。此次来绥芬河她主要负责在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核心区做样本灭活检测工作。这次来绥芬河,她主动报名。她说,全所仅用2小时就组建完成了援绥芬河实验室检测队,能再次成为抗“疫”战队的一员,她很激动,也感觉到肩负的责任。 12日来到绥芬河当晚,她与队友们就开始投入到前期准备工作中。13日一早,他们来到绥芬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进行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的搭建,对刚刚运输来的仪器设备进行分组拆箱安装,并对个人的防护服开始整理试穿,做到有序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年,曾晓旭毕业后在中国疾控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做一名实验室检测员,主要负责做流感病毒的检测工作。 年,参加工作一年的她主动报名来到非洲塞拉利昂,参与到当地埃博拉病毒疫情防控检测工作,当时中国医疗队里,她年龄最小。她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当地控制住疫情。她认为,疫情没有国界,但抗疫的心是相通的。 年7~12月,曾晓旭在塞拉利昂为了中塞友谊,挥洒着青春汗水。当地的生活条件艰苦,餐餐吃盒饭,每天的工作就是两点一线,实验室、宿舍。她开始去的时候心里有些紧张,因为当地疫情严重,当想到国家信任她,年轻人能够为国争光,她就有信心了。 这次来绥芬河,曾晓旭希望通过自身快速、细致的工作,为战胜境外疫情输入做出贡献,这也是她作为一名年轻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她说:“哪里需要,哪里就是我的岗位”。 03拼命三“娘”宋静第一天20多个小时,不休不眠到绥芬河的第一天,她就成了别人眼中的拼命三“娘”。 做为病区总护士长,她是上阵战疫的战士,是坐阵指挥的调度,是搬运一车物资的搬运工,是转运重症患者的担架员。 一身汗湿透了衣裳,护目镜起雾,说话用喊完成,说起第一天战斗,她说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坚持20多个小时,只吃了一顿饭。医院医院第一天,把收治的98名新冠肺炎患者安置稳妥,治疗有序,创造了首战告捷的奇迹,她说,所有人都为红旗人点赞,她也为自己是红旗人骄傲。 第一时间援助紧急完成病区布置4月5日11:00,医院援助医院医疗队出发,这批医疗队队员医务人员33名,在医院省级重症集中救治区域中心战斗过的医生3名,护士12名。宋静说,4月5日医院组建援助绥芬河医疗队时,虽然刚刚解除隔离,虽然女儿和儿子再三的不舍,她还是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因为她是一名富有实战经验的护士长,她说,我熟悉救治工作,我去正合适。13:30分到达医院医护汇合后,宋静的整个作息时间表就被打乱了,她一头扎在医院战疫一线,忙得团团转。她和大家边吃盒饭边开会培训、分解任务,随后把行李放到宾馆后,立医院,医院环境,组建6病区和7病区,组织培训、分组、整改制度和流程。做为此次援助医疗队的总护士长,宋静说当时医院的11名护士并没有参加过战疫,她们就抓紧时间对穿脱防护服流程进行讲解、培训,进行消毒培训。没有制度和流程,紧急建立。最头疼的就是人手短缺,当时只有6、7层2个病区,医院医院的护士进行混合编组2组,医院的护士为小组长,实行一带一,老帮新。98名患者医护人员穿尿不湿战疫4月5日23:00,医院开始接诊新冠肺炎患者。宋静说,因为之前听说患者很多,31名医护人员全都穿上了尿不湿,提前打好预防针。但98名确诊患者陆续运送到时,大家还是惊呆了。护理小组迅速将病人运送回病区,进行各项检查,按医嘱进行治疗处置。宋静拿着对讲机,响声此起彼伏:“护士长,我们病房缺物资;护士长,我们病房病人需要CT检查,我们没有人运送;护士长,患者没有电话卡,想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怎么办?护士长某病房患者要订饭、订水……”面对护理人员短缺,医院护士不熟悉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业务、不了解流程,各种现行检查不能及时、有序运行,宋静说,这么多的病人,各种状况随时发生,但别人乱,她不能乱。她拿着对讲机,守着电话,坐阵指挥。能现场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联系指挥部帮忙解决。“我就在这儿眯一会,我还能坚持,可以8小时轮换”5日晚上,医院21名护士全部投入战斗。化验、检查、处置马不停蹄,绥芬河市多米长的走廊,护士们都在一路奔跑。三层防护服下面的衣裳,全部湿透,护目镜上满是雾,尿不湿已湿透,没有人叫停,没有人要求下战场。医院成了医院护士的食堂和宾馆,许多护士和她说:“护士长,我出病房了,我吃一口盒饭,医院眯一会”“护士长,我有穿着尿不湿,我还能坚持我可以8小时轮换”“护士长,我是消毒组,我们消毒间隔时,可以让我擦地,打扫卫生”宋静说每当听到这些请求时,她眼里都含着泪,她知道,大家都是超长“待机”,超级消耗体力,疲倦的面容,疲惫的步伐,沙哑的嗓子。她多想说,你们下班回宾馆好好休息吧,可是她不能说,因为98名患者,只有33名护士,她无米下锅。护士中的战斗机我还不能休息4月6日上午,战斗还在继续。疲惫不已的宋静已经持续工作10多个小时了,许多人劝她休息一会,还有人叫她“护士中的战斗机”,她说我是总护士长,我是调度,战斗还在继续,我还不到休息的时候。她和护士们一边接收新的患者进入,一边将收治的98名患者重新调换病区,便于分层分级治疗。原有的2个病区已满足不了战疫需要,需要将腾空的3、4、5层楼启用建新病区。她又和6日中午赶来的王晴护士长一同部署将医院及穆棱、林口、东宁、海林、柴河各医疗队的护理人员重新组队,分成5组,分别管理3-7楼5个病区。晚上,短缺的物资运到了,所有的队员都在病房内救治患者,宋静、王晴和绥芬河的护士杨宁三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将整整一车的物资顶着雪全部搬运进病房,宋静说,单薄的防护服,一出去,就被风雪打透了,推到病区,又出一身身的汗,再出去,又被打透。医院八、九天了,只回宾馆三次,医院了。宋静哑着嗓子和我们介绍这一夜的战疫经历时,声音是哽咽的,她说,多写写我们的护士吧,她们太伟大了,这些护士很多是90后,但8小时超长时间的工作,没有一个人叫她苦喊累,有时都是在跑着工作。宋静说,她为医院每个人身上闪耀的大医大爱,勇挑重担红旗精神感动了,正是这种精神,这种共克时艰的责任和坚守,是她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工作20小时强大动力。宋静这个拼命三“娘”还在战疫一线战斗着……坚定的信念满满的信心无数个通宵达旦一滴滴艰辛汗水谢谢你们的付出巾帼英雄们来源:黑龙江日报、牡丹江市妇联。 小婚家还为你准备了更多好文章哦,点点看↙↙↙ 01.非典禽流感立下赫赫战功,73岁再战新冠肺炎|李兰娟:医生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02.“硬核男神”钟南山,其人其家 03.“渐冻”院长张定宇,和死神赛跑的真汉子 亲密关系|沟通|婆媳 自我成长|安全感|渣男|前任 心理测试|出轨|男人说|离婚 亲子|家暴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投稿邮箱: qq. |